如果朱标还活着,朱棣就不可能登上皇位了……
朱标就像是压在所有皇子头上的沉重负担,就连最有权势的朱棣也被迫待在自己的封地里不敢轻举妄动。因为一旦朱棣有任何异动,朱标就能指挥皇帝的亲信锦衣卫迅速前来镇压。
可惜太子早早离世,各藩王都起了野心,年迈的朱元璋和年幼的朱允炆该如何应对呢?
跃跃欲试的封疆大吏
从很久以前,朱元璋就开始为朱标的皇位做准备。
除了让宋濂这样的大学者教导朱标外,他还把其他儿子都送到封地去了。
为了打压权势巨大的朱棣,朱元璋还派出了自己的老搭档徐达去镇守北平。一旦朱棣有任何异动,徐达会立即察觉。
那时候,朱棣他们并没有想要抢夺皇位的想法,因为他们非常敬佩朱标,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可是朱标的身体不好,从陕西回来后,因为着了凉而病倒了。
听到这个消息后,朱元璋把所有的医生都派了过去,但最终还是没能救活太子。
那时候的朱元璋心里很慌乱,因为他失去了继承人,接下来该怎么办呢?
在朱标的葬礼上,徐达靠近心情沉重的朱元璋,提醒他要早做准备。毕竟这些藩王前来,并非只是参加葬礼,他们早已对皇位跃跃欲试。
朱元璋早有打算,他选择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作为太子,并决定亲自带在身边教育。
这些藩王听说这件事后都很不满,心想一个小孩子怎么能稳坐王位呢?但他们只能在背后悄悄议论,不敢当面说出来,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各自的领地。
朱棣返回北平后,已是军师的姚广孝上前,提醒他要做好反抗的准备。因为一旦朱允炆当上皇帝,首先受到打击的就会是像他们这样握有兵权的藩王。
朱棣显得有些深思熟虑,但私下里却加快了招募士兵和制造武器的行动。
这一切都在暗中进行,没有一点风声走漏。毕竟朱元璋还在,他们又怎么敢违背父亲的命令呢?
当时在皇宫里,朱元璋正在指导朱允炆怎样应对藩王的关系问题。
当说起那些藩王的时候,朱元璋说了几句话,算是给孙子留下了一点底牌。可惜,朱允炆太骄傲了,把一切都毁了……
临终遗言,四个秘密
说到那些叔叔们,朱允炆心里总有个疑问挥之不去,那就是如果这些叔叔们要起兵反抗,他该怎么办?
毕竟他周围像方孝孺这样的文臣,根本无法对抗强大的武力。
朱元璋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,和他坦诚地谈了谈。其实,他把藩王的态度分成了四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。
在初期,藩王们对朱允炆还存有亲情之情,这时朱允炆可以多说些温和的话,争取让他们不再起兵反叛。必要时,也可以适当给予奖励或惩罚。
到了第二阶段,因为怀柔政策不起作用,朱允炆决定发出警告。他表面上宣称要削减藩王的权力,实际上是给他们一个口头警告。更重要的是,他还打算收回藩王们的封地,把他们流放出去。
如果这些藩王不害怕,那就进入第三阶段,直接下令。看看他们最得意的是什么权力,就收回一点。就像朱棣的军队权力,这可是个大问题。
其他的藩王负责管理钱财,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来分给其他的官员。
如果藩王们能收敛一些,朱允炆还能稳坐皇帝宝座。但如果他们执迷不悟,就得拿出皇帝的威严,消除这些威胁。
尽管最后一步的处理方式有点狠,但这确实是效果最好的办法。
这种事情,朱元璋也干过,只不过他是对那些开国功臣做的。
最近提到的蓝玉案中,蓝玉作为开国功臣,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,同时也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。然而,他的权力太大,可能会引起叛乱。
当朱标活着的时候,还会有人限制他的权力。
现在换成朱允炆,朱元璋便提前做了安排。恰好得知蓝玉的军营里有上百名义子,都听蓝玉的话,这显然预示着他有造反的意图。
于是,朱元璋提前拿回了他的兵权,并命令处决他。
他没用温和手段的原因是,他已经提前警告过这些人,但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。到最后,当初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将军已经所剩无几了。
如今到了朱允炆做出选择的时刻,他会聪明地利用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策略吗?
自以为是
可以说,朱元璋在临终前一直在为这四个计划做准备,到最后他还反复叮嘱朱允炆要听从辅臣的意见。然而,正是这番叮嘱,反而将朱允炆推向了绝境。
或许很多皇帝都有同样的担忧,那些不关心皇位的皇帝除外,有些皇帝害怕别人夺走皇位,担心手下的大臣会起兵反叛。
朱允炆心里一直有这样的念头,再加上旁边的大臣经常提醒他要防备藩王反叛,他不知不觉就把这些想法变成了怎样彻底消除这个威胁。
建文帝好像把之前和朱元璋说的话都忘了,决定先下手为强,收回藩王的一些权利。不过,建文帝最怕的是他的四叔,所以暂时不敢行动。
其他藩王命运多舛,朱桂、朱柏、朱榑等人接连被废黜,唯独北平的燕王幸免于难。
当建文帝准备对付燕王时,忽然有人来报,说燕王疯了。朱允炆一听,觉得不可思议,立刻命令在燕王府的人去查个清楚。
最后听说燕王发疯了,整天说些胡话,还说自己是“龙王”。
建文帝立刻感到轻松了许多,决定放过他一次。却不料,这一放松,导致削藩计划功败垂成。
燕王假装疯癫这个计策其实是姚广孝想出来的,主要是为了让皇帝不再提防,从而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燕王府里有一个秘密的地下工坊,专门用来制造武器,而姚广孝则忙于训练士兵。这一切都瞒过了建文帝的眼睛。
等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了,姚广孝第一个提议向北出发,去找宁王朱权借兵。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打破朱元璋在世时定下的地域限制。
朱棣听了建议,立刻带兵北上,声称是去探望朱权。他真诚地说自己被迫起兵,现在已经后悔了,马上就要去南京向皇帝请罪。
这时的朱权完全没有防备,还给他提出了很多建议,亲自把他送到了城门口。
没想到下一秒,刀已经架在了脖子上,朱权只好和朱棣一起起兵反抗。
这回朱允炆该怎么处理呢?
拿下了朱权的朵颜三卫之后,朱棣一路势如破竹,将沿途的守卫全都击败了。
于是,这支庞大的军队就抵达了南京的城门前。
朱棣起兵造反时,损失不大。原因有二:一是他兵力雄厚,实力强大;二是朱允炆没有加强各地城池的建设,给了朱棣可乘之机。
当初朱元璋亲自叮嘱,现在朱允炆也只会听从辅臣的话。到最后,朱棣进入宫门时,朱允炆不知去向。
如果朱允炆当时能按部就班地解决那些阶段性的难题,结果又会如何呢?
假如那些藩王们起兵反抗,朱允炆可能会先声泪俱下地倾诉自己的艰辛处境,接着再给予他们一些权力,或许这些藩王们就会心生怜悯。
尤其是朱棣,他其实希望家人能团聚,说不定会缓一段时间。
如果朱棣他们没有被说服,朱允炆还可以利用朱元璋的权威来施压,迫使削减藩王权力。而朱棣最怕的就是朱元璋,或许会因此有所顾忌。
这两个阶段其实给了朱允炆足够的时间来做准备,也许根本不会发展到藩王叛乱的地步。
真是可惜,朱允炆太过急躁,把原本很好的局面弄得一团糟,最终把皇位让给了别人。要是让朱元璋知道这事,也只能叹气了。
联富配资-炒股配资最新-可靠股票配资-在线开户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