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戏台》海报
电影《戏台》:笑声中的余响
2025年中国电影暑期档依旧热闹非凡,涵盖历史、悬疑、动画、喜剧等10余种类型。不仅题材多样,而且各赛道均有升温,特别是在营销策略上,点映成为口碑发酵的关键。陈佩斯自导自演的电影《戏台》最初点映三日票房仅仅137万元,排片遭冷遇。但随着口碑发酵效应,短短几天,预售票房突破4000万元,宛如一匹黑马,实现逆转。作为一部讽刺喜剧,《戏台》讲述的是民国初年五庆班班主侯喜亭带着戏班进京演出,遭遇军阀强行改戏,在“真角儿”与“假角儿”、“改戏”与“护戏”中展开的荒诞拉锯。这样一部看似老旧的历史题材电影,似乎无法融入倾向流量明星、追求爽感爆点的商业化娱乐氛围。但其票房的持续走高也恰恰证明,在IP与流量主导的暑期档,优质内容仍能撕裂市场缝隙。票房不仅是代表资本的数字,也是观众自主进行的一场文化传播。《戏台》实现票房逆转的根本原因,在于将有迹可循的创作诚意转化为观众能够感知的情感共鸣,影片对于喜剧内核的深入挖掘将观众带到了一个悲喜交织的世界。
从“衔尾蛇”到“莫比乌斯环”
的电影结构
《戏台》从乱世里的百态开始,三教九流粉墨登场,有混战的军阀、殖民的洋人、送包子的伙计、戏院的经理、黑帮老大、戏曲名角儿、登基的大帅、出逃的姨太、捧场的票友……如同一部乱世里的浮世绘。为了让这些搅和在一起的人物完成电影主题的统一性走向,影片采用了“衔尾蛇”式的闭环结构。如送包子的伙计大嗓儿是被人吆来喝去的社会最底层,却看到戏园吴经理风光背后的卑躬屈膝;戏园吴经理被票友众星捧月,但他得仰仗手握名角儿的五庆班侯班主;五庆班侯班主排场张扬,见到黑帮刘八爷也得伏低做小;黑帮老大横行霸道,结果被洪大帅一枪毙命;洪大帅杀人不眨眼,但面对老乡大嗓儿又如同跟班小弟,任打任骂。整部电影就像斗兽棋——象吃狮、狮吃虎、虎吃豹……最终食物链最底端的鼠又反噬象,形成闭环,如同衔尾之蛇。电影始终围绕人物展开叙事,环环相扣,乱而有序,紧凑密集。
电影《戏台》剧照
在“衔尾蛇”结构的基础上,《戏台》又进行了“莫比乌斯环”般的翻转。“莫比乌斯环”是将一个纸条一端扭转180度后与另一端相连,其特点是走过整个环面但仍然回到原点。权力更迭、人生翻转,但最后仍是闭环,是剧中荒诞的生存逻辑象征。一方面,电影开始,洪大帅拉出一门巨炮打败黄大帅,进城来不可一世地宣布“项羽不自杀,改刘邦上吊”。电影结尾,椅子还没坐稳的洪大帅就落荒而逃,城墙上挂起一个更搞笑的蓝大帅画像,但蓝大帅不喜欢花脸的项羽,喜欢男旦。军阀混战,京城的大帅换得像变脸,艺术仿佛成了权力话语下的玩物。另一方面,戏台后面的小人物,如侯班主,刚把晕倒的金啸天唤醒,转身又发现他抽上大烟,刚用大嗓儿演霸王解决了洪大帅的无理要求,又面对着要戏还是要命的选择。乱世里风雨飘摇的小人物,每一次的化险为夷不过是漏船抽水,抽出一瓢又涌入三瓢,今日跪迎洪大帅改戏,明日还得为蓝大帅鞠躬唱曲。影片用螺旋下沉式的危机链,将小人物的宿命钉死在“莫比乌斯环”式的残酷循环上。
从“真假霸王”到
“层层套娃”的人物塑造
影片的核心冲突是借“真假霸王”来实现喜剧乌龙的效果,通过塑造身份错位的人物来制造戏剧冲突,这是《双包案》《真假李逵》《真假美猴王》等传统戏曲中经常出现的戏份。影片中“真霸王”是红遍大江南北的京剧名角儿金啸天,“假霸王”是大裕斋包子铺跑腿伙计大嗓儿,两个人可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,天壤之别。而当真假霸王都勾上油彩,穿上戏服,意外地打了个照面,一时间,两人都迷糊起来,还以为自己在照镜子,这是剧中一个精彩的笑点。用充满误会、悬念的笑料塑造两个真假人物,正所谓“假作真时真亦假,无为有处有还无”。太多的以假乱真、以次充好,是对荒谬世道的喜剧嘲讽。
电影《戏台》剧照
影片对于“霸王”的塑造,也远非真与假的二元对立,而是采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方式,一个裹挟着另外一个,构成了如层层套娃般的“霸王”人设。除了金啸天和大嗓儿之外,剧中的第三位“霸王”是草莽出身的军阀洪大帅,他把自己揭竿而起的滦河看成乌江,把追随自己战死的兄弟看成江东子弟,从拔枪而起到痛哭流涕,俨然以“霸王”自居,在项羽身上完成了偏执性镜像认同。而剧中真正的“霸王”,不是唱功好的金啸天、走运的大嗓儿、极度共情的洪大帅,而是“凤老板”。这个人物,台下利落干净、性格傲娇,台上扮相俊美、雌雄莫辨,唯有他看着大嗓儿穿着楚霸王的戏服登台,大声质问:“那还是戏吗?”面对满屋子跪着求他“改戏换活路”的戏班老老小小,他泪眼婆娑地咬牙登台;面对新军阀的欺凌,他最终投河自尽。只有他才是真霸王,因为千百年来人们爱的不是霸王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匹夫之勇,而是“不肯过江东”的那份悲壮。
从“戏中戏”到
“戏加戏”的情节要素
构成影片最重要的情节要素是“戏中戏”,即在五庆班这险象环生、危机四伏的一天中,不时嵌套进京剧《霸王别姬》的表演片段。这种手法,在现当代艺术作品中不乏经典案例,如现代话剧《名优之死》《风雪夜归人》,当代电影《霸王别姬》《阮玲玉》等。“戏中戏”巧妙地带动了影片的节奏、深化了主题,贡献了双线合一的情节元素。《戏台》中,不仅有京剧《霸王别姬》的传统唱段,更有大嗓儿带来的“河北落子”版《霸王别姬》,与京剧唱腔的差异一比,让人忍俊不禁。
电影《戏台》剧照
电影不仅是“戏中戏”剧目的简单交叠,更是多种艺术元素的叠加,“戏”上加“戏”。一是戏曲元素的融入。如京剧精彩唱段、精致的戏服、专用的喜神娃娃、供奉祖师爷的神龛、唱念做打的小弟子、拉弦敲锣的老师傅、台前幕后的一招一式,都再现了传统戏曲的规矩与风骨。二是对于话剧元素的融入。也许因为电影本就改编自同名话剧,影片中台词密度大、强度高,不论是京腔还是方言,都字正腔圆、抑扬顿挫、梗味十足,这是片中的亮点。但作为以镜头为语言的电影,话剧版的台词加上夸张的肢体语言,偶尔还是略显出戏。三是蒙太奇的对比剪辑。从早年脍炙人口的小品《主角与配角》,再到后期的电影《孝子贤孙伺候着》,陈佩斯深谙喜剧的“错位”表达。比如影片开头黄大帅被洪大帅炮轰,但是支持黄大帅的英国人依然不慌不忙地吃着包子。两个大帅最终炮火相见、短兵相接的时刻却要先给洋人坐的火车让路,隆隆的炮火声中,京城戏园中照旧听戏唱曲。这种对比蒙太奇,将身份错位、语言错位、行为错位的喜剧渲染到了极致。
从“命如草芥”到
“戏比天大”的主题深化
《戏台》无意刻画英雄挽狂澜于既倒,反将镜头沉入时代车轮之下,聚焦一群命若草芥的蝼蚁如何在乱世中碾作尘泥的挣扎喘息。五庆班侯班主为保戏班一众性命,面对军阀洪大帅的强权,只能不断谄媚弓腰,把名角儿金啸天锁进房间,哄好大嗓儿,其卑微之态令人心酸。戏园吴经理在戏迷、戏班和各方势力之间游走,为了维持戏园运营,面对有权有势之人总是满脸堆笑、极力讨好,纵然世故圆滑还是被压榨到骨缝里。片中唯一的女性——洪大帅的六姨太思玥连金啸天和大嗓儿都分不清。她出生书铺、被逼抽大烟,其实真正爱的不是名角儿金啸天,让她眼里放光的是那个能带她走的“霸王”,而这不过是草芥人物的卑微幻想。
电影《戏台》剧照
乱世求生是人的本能,但人不能仅凭本能活着。在命如草芥的日子里,如何拼着最后一口气,护住那点不肯弯的脊梁、守住那点老祖宗传下来不能丢的东西,这是《戏台》最后的戏魂。名角儿金啸天就算是“恋爱脑”、抽大烟,可是画上霸王的油彩,戴上霸王的髯口,锣鼓一响,戏魂就从骨缝里冒出来——枪口之下,绝不改戏。侯班主、吴经理纵然也曾为了生存奴颜婢膝、妥协规训,但也在最后的时刻做出了取舍——合着锣鼓的曲调,演一出真真正正的《霸王别姬》。正所谓喜剧的内里总是悲剧,所有哄堂大笑的时刻,都是风骨被筛落的瞬间,而所有突然的寂静,皆是灵魂落地生根的声响。72岁的陈佩斯大约想说,真正的喜剧,是让观众在笑声中摸到自己脊梁的形状。
电影最终在王安石《桂枝香・金陵怀古》的古词曲中落幕。“念往昔,繁华竞逐。叹门外楼头,悲恨相续。千古凭高对此,谩嗟荣辱。六朝旧事随流水,但寒烟衰草凝绿。至今商女,时时犹唱,后庭遗曲”。时时唱着后庭曲的商女,未必不知亡国恨,繁华竞逐的喜衬着那一点点悲。当一部喜剧谢幕的时候,除了笑声,还有余响,这大概就是电影《戏台》在今年暑期档逆袭的原因。
联富配资-炒股配资最新-可靠股票配资-在线开户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